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

Thomas 說說歷史之文字稿


感謝 Thomas 看到昨日小編 Po 的文,今日特別惠賜文字稿過來!
Thomas 
2013/04/06 14:54 回應之一───
    聽一位「前家長」談起一段約七年前的往事──
    有一次,時任校長的「創辦人」召開校務發展會議,幾位核心人士如蘇○玲老師和尚未受聘擔任基金會執行長的謝○凱先生在座,而一向參與教育甚力的這位「前家長」也受邀出席。
    之前,「前家長」致力落實〈教育基本法〉中「家長教育權」,推動家長會轉型工作。但萬萬沒想到,「創辦人」如此忌憚家長會的自主性,竟然暗中操控其他委員予以抵制,封殺相關提案。這種不甚光明磊落的小動作,讓「前家長」驚覺:「創辦人」遠不如他所塑造的形象那般開明進步,同時,也嗅到了他對「絕對權力」的飢渴和掌控慾。
    自此,兩人間嫌隙已生。但,不管主事者是否出於攏絡,「前家長」既然受邀、決定出席了,就打算直言不諱地說真話……
    至於,之後發生了什麼事?下一回再說分明吧。

Thomas 2013/04/10 19:55 回應
之二 ────
    上則留言提到的「校務發展會議」事件,大約發生在2006上半年,楊貴任職校長的第三學年下學期;之所以稱它「事件」,這位「前家長」說,當天會議上,雙方就某些議題數度言詞交鋒後,也帶出一些情緒,幾句如同「棒喝」的話,讓楊臉色鐵青,兩手僵直。「前家長」在場面瀕臨失控當下,先行退席,留下一句「我說的都是真話,不管你高不高興!」給楊。會後,楊馬上有大動作,接下來還有一些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的失格舉動。最終,讓「前家長」決定,從此不再踏進校園一步。
      在楊就任校長的三年間,校內、校外大大小小的紛爭與衝突幾乎未曾中斷過。辦學所需的公共關係,如佛光山基金會、縣政府、縣議會、家長會,乃至教師,他都處得很緊張;有了教育與教學理念,辦學的核心任務就應該是如何去落實了。但是,優先順序如何、相應配套措施為何、如何運作、課程架構如何、教材教法如何等等形而下的具體東西,家長幾乎看不到,更別說教育過程了。最厲害的,則是美其名為「換菜色」的課程變革。每隔半年、一年,就來一次翻天覆地的解構,前面走過的打破抹去,再換一個新的。如此週而復始,就像吹肥皂泡泡,儘管泡泡吹得漫天飛舞,每次還不都是一落地就爆掉了。
    家長剛開始頗感新鮮,以為遇到救星,看到了教改希望工程。接著是迷惑不解,再來是起疑和質疑,剩下的就是「早懂晚懂」以及「信仰」問題了。這位「前家長」比楊晚一學期來到,經歷「人文」發展進程所有重要事件,也參與其中大部份。在近身觀察相當一段時日之後,當然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,認為楊的致命傷恐怕是自我的角色認知與性格。楊總把自己扮演成「全知全能」和「最終裁判者」的角色,他要「教育」家長、老師、政府官員、議員和社會。老是以自己的好、自己的對和自己的懂得多去「羞辱」別人的不好、別人的不對和別人的懂得沒他多。假如有甚麼東西礙了他手腳,一定是那個東西不好、不對,包含法律在內。因此,其他如教育與教學理念核心任務的落實,整個系統中最為弱勢的教師群面臨困境之改善,經營管理能力和領導力是否適任,以及操作家長「合夥人」參與教育的種種做法是否妥當等技術問題,反倒容易解決。
    以上,是「校務發展會議」事件的背景。太長了,下一回再說主要議題、衝突點及後續發展吧。

Thomas 2013/04/17 19:28 回應
之三───
  2006年4、5月間的這次「校務發展會議」,當天沒有議程議題等書面資料,參加的人除楊○貴校長、謝○凱先生、蘇○玲老師和這位「前家長」外,另一位受邀人家長會會長蔡○瑞並未出席。楊校長請謝主持,兩人分別引言開場後,話題與議題就隨機進行。
    會議中的發言,大致分為四方面───
   (一)有關課程、教師和整個團隊的問題:大家相繼發言,各自表述,楊只是聽取意見。
   (二) 教師得否成立工會的議題: 由蘇○玲老師代表老師們提出,「前家長」率先回應過後,楊表情明顯不悅。
   (三)建立「校長任期制」的議題: 由「前家長」提出,楊覺得受到挑戰,開始自我控制生理反應。
   (四)開辦「藍鵲」學苑的議題:由楊提出,被「前家長」潑了一頭冷水之後,再也抑制不住。蘇○玲老師見狀,趕緊趨前安撫,「前家長」隨即起身退席。
    有些微觀因素是「前家長」會中論述的基礎,在此一提:2005年6月,縣教審會原則同意「人文」設立國中部。首屆國中一年級即將於2006年暑期後學,國中小九年一貫確立,對楊是一個更大的舞台;創設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,出任執行長,接替佛光山基金會承攬委辦合約。此刻的楊,算是真正當家作主了!但是,前面固然是機會和挑戰,而走過的三年,也累積了一些非關財務的隱憂,嚴重到動搖辦學根基。如課程、教師和整個團隊顯現的問題,讓很多家長信心漸失,沒人知道楊的魔法盒接下來會變出甚麼把戲;有些問題的根源甚至直指楊,如心態、性格、經營決策及民主素養與法治觀念等因素。沒有任何家長希望或要求楊賣命去辦學,是嗎?也不會有人要求老師賣命去教學,不是嗎?因為,這些事情不需賣命!也不是靠賣命就能成功的!楊的光環漸漸褪去,對家長的磁吸作用不似先前。此時,因為家長的教育參與不如預期,所以相當心急的楊決定親自下廚,釋出職位給一些家長,替他操盤。2006.3.17《人文知音》138期刊登的〈啟動資源整合的力量〉一文,即為楊所謂的「家長合夥人」政策開序幕。
     如今觀之,楊的這種操作模式已用事實證明是個敗筆。日後,楊不僅直接引火上身,同時,這批搞不清角色分際、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「家長合夥人」,也就成為整個系統的一大亂源,對「人文」不啻為一場災難而已。
    下一回,再試著逐一說明上述四個議題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